“電影很真實,我見到的更殘酷” ,青島老兵講述他親歷的“長津湖”
來源:青島日報社/觀海新聞時間:2021-10-09
電影《長津湖》這幾天已在朋友圈刷屏,那一名名戰士被凍成“冰雕”的畫面讓人淚目。而真實的戰場遠比影片中的場景更令人震撼,71年前的冬天,中國人民志愿軍在長津湖地區,憑借超乎尋常的戰術設計與過人的意志,與“武裝到牙齒”的美軍展開殊死對決,創造了中方全殲美軍一個團的紀錄,被美軍視為“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”。隨著電影《長津湖》的上映,很多參加過這場戰役的老戰士也講述了真實的長津湖戰役。10月8日,觀海新聞/青島早報記者采訪到曾參加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,后期負責修建長津湖志愿軍烈士陵園、掩埋烈士遺骸的青島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軍休四中心老干部譚顯芝。 “電影很真實,但我見到的更殘酷。 ”譚顯芝說。
譚顯芝親歷了長津湖戰役的慘烈。孫啟孟 攝
“我親歷的長津湖更殘酷”
“我看過了電影《長津湖》,拍得很真實,但我所見到的‘長津湖’要更殘酷,那是你無法想象的悲壯?!?0月8日下午,在青島市棲霞路,86歲抗美援朝老兵譚顯芝的家中,他再次回憶起那段往事,眼中淚光閃爍。 “有很多戰友并不知道他們的名字,我見到的是他們殘缺的遺骸。 ”
譚顯芝回憶著,1953年夏天停戰后,他所在的部隊從前線撤回,被派到三八線沿線修筑工事,架設鐵絲網等。1954年,譚顯芝所在的部隊被調到長津郡,長津湖邊的一個縣城,安置在一個足球場里,扎起帳篷,在這里駐扎了兩年時間,主要負責修建長津湖志愿軍烈士陵園,以及尋找、掩埋烈士遺骸。
“我們戰友有分工,有人負責砸釘子和木板,就是制作小型的棺材,用于存放烈士的遺骸,有人負責整理、確認烈士身份,有人負責用水泥澆筑墓碑等。 ”譚顯芝告訴記者,他們連隊負責進山去尋找、挖掘烈士的遺骸。每人發了一個背簍和口罩、鐵鍬等工具,在當地百姓的帶領下去山上尋找在戰場上被臨時掩埋的烈士遺骸,背下山交給戰友整理。
譚顯芝參與修建的長津湖志愿軍烈士陵園前的小亭子,左一邊白色衣服為譚顯芝。譚顯芝提供
“每找到一具烈士的遺骸,都會心疼一陣,這些都是我們的好戰友。 ”譚顯芝說,由于戰時的匆忙,很多犧牲的戰友是被就地掩埋的,有些已經只剩下遺骸,還有些因為處在冰凍中,還能依稀看出模樣。他們中還有很多是殘缺的,被炮彈炸掉了胳膊或腿……
譚顯芝眼眶濕潤,他說,他尋找到的最多一個坑里,埋了12名烈士的遺骸,他們把每具遺骸認真取出,用布裹好,帶回來交給戰友。 “1954年夏天,我們干了三個月后,就因為太冷,山上的土都凍住了,沒辦法繼續挖掘而停工了。 ”譚顯芝說,那個地方的冷是一般人難承受的,冬天氣溫能到-30℃以下,所有的一切都被凍得硬邦邦的,身處在那個環境中,才能深切體會當年被凍死的戰友們到底是經歷了怎樣的意志考驗。
很多墓碑上根本沒有名字
“1955年開春后,我們又進山尋找挖掘,最后我們連隊共找到了800多具犧牲戰友的遺骸,其中近半數是‘無名烈士’,找不到他們的身份信息了。 ”譚顯芝說,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,在長津湖志愿軍烈士陵園里,能看到很多墓碑上就寫著“烈士”兩個字,沒有名字。
“我們當年上戰場時,都是把自己的身份信息寫在一張紙條上,然后縫在一個空彈殼里,最后把這個彈殼封在上衣的左下角,就是為了犧牲后能讓戰友們找到信息。 ”譚顯芝說,但是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友們,有些會被炮彈炸得殘缺不全,這樣很多就找不到那個彈殼了。
譚顯芝和戰友們在長津湖志愿軍烈士陵園前面,還修建了一個中式的亭子,亭子內樹立了一個大墓碑,上面刻著“永垂不朽”四個大字。譚顯芝拿出幾張照片展示給記者,就是這個亭子。其中有一張是他在亭子前和戰友的合影照片,是他離開前拍攝的。 “一晃60多年過去了,我也從那時候不到20歲的小伙子,成為了如今的老頭,這段經歷和記憶,一輩子都難忘記。 ”譚顯芝說。
直接切開傷口取出身上子彈
譚顯芝告訴記者,他老家在四川宜賓南溪,1952年12月,他懷著一顆保家衛國的心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。 1953年1月,譚顯芝和戰友們從老家坐船經過重慶、武漢,又坐火車輾轉至東北,他們那批400余名志愿軍新兵,一起跨過鴨綠江奔赴前線。 “從丹東下了火車,就得步行了,為了躲避美軍的飛機轟炸,我們只能是夜間行軍,白天躲在樹林里休息?!弊T顯芝說,一直走了7個夜晚,他們到達了靠近三八線的平康郡戰役前線。
在朝鮮戰場上,譚顯芝參加了第五次戰役,一開始他被分配到擔架隊,戰斗打響后他們4個人一組,負責將彈藥運送到前線,再從前線將傷員抬下來?!拔夷挲g小,個頭不高,一起抬傷員的時候,擔架總是往我這邊偏,衣服上沾滿了受傷戰士的鮮血。 ”譚顯芝介紹。
在戰場上,譚顯芝受過傷,他扒開衣服,給記者看他的右肩,受傷部位還貼著膏藥?!懊康阶兲?,這里都很難受,這是戰場上的光榮記憶?!弊T顯芝回憶起這次負傷的經歷,傷是被美軍的卡賓槍打的,幸好距離遠,子彈力量小了,子彈卡在了肩胛骨上,也幸好受傷位置沒往里偏幾厘米,差一點就打到大動脈。
譚顯芝在朝鮮戰場上被子彈集中右肩負傷。孫啟孟 攝
“當敵人的子彈打到我肩膀那一刻,當時只是感覺熱乎乎的,等真正感覺到疼時,已經是滿頭大汗了。 ”譚顯芝摸著自己肩胛骨的位置回憶,因為當時敵我雙方實力差距懸殊,一開始他們打的是防御戰,后來等彈藥、糧草補給得差不多,就開始打反擊戰。白天敵人的飛機轟鳴作響、火力猛烈,他們只能選擇天黑或者下雨、下霧的時候出擊。在衛生站治療的時候,因為缺少麻藥,他選擇讓醫生直接切開傷口將子彈取出。
譚顯芝獲得的榮譽。孫啟孟 攝
希望兒女珍惜當下的和平
1956年,譚顯芝跟隨部隊在朝鮮上甘嶺參加電影拍攝,隨后他回國進入軍事院校就讀,畢業后被分配到青島的部隊。1967年,在部隊實彈訓練中,因手榴彈即將發生近距離爆炸,譚顯芝迅速反應,現場救下4名戰友,事跡登載在當時的《海軍報》。 1964年在海軍大比武中獲得“優秀射手”稱號。他本人榮立三等功兩次,其中在抗美援朝期間立三等功一次。
時光飛逝,60多個春秋悄然而逝,曾經的熱血青年已是耄耋老人。對譚顯芝來說,很多記憶變得模糊,但一提起抗美援朝的事,他的講述立刻變得清晰,時而慷慨激昂,時而悲喜交集,仿佛那段歲月從未遠去。
如今,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兒女們珍惜當下的和平與安寧,共同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。(觀海新聞/青島早報首席記者 孫啟孟 記者 孫晶 )
- soul10-09 07:40
- 惟妙惟肖
- 回復 0
- 格拉芙10-09 07:40
- 收到!
- 回復 0
- 會員88472310-09 07:40
- 怎么才能關注平臺
- 回復 0
- ${item.minfo.userid}${item.time}
- ${item.content}
- 回復 ${item.agree}